細心想一想,我們的「真實」,是否建立於「分類」之上呢?
精神分析領域之中的 Object relations theory(客體關係理論),視我們成長歷程之中不斷出現的關鍵點是:我們從「未分化」的狀態,逐漸懂得區分何謂「我」與外在世界的分別。
簡單而言,就是持續建立和界定自我的歷程。可想而知,正因為成長歷程中的變化多端,塑造出種種不同的自我狀態,人世間才會如此色彩紛陳,交織出種種愛恨情仇。
自然,理論也只是一種分類,是我們嘗試為我們感知的世界,找出一套看似能夠歸納和解釋現象運作的說法,幫助我們省去一些心力,更為快速地理解世界。亦可以說,從「我」的眼中看著眼前的世界,我們是藉著對種種分類的共識,一邊認識真實,亦一邊建構著我們的真實。這當中多少含有弔詭的味道,舉一個例子:難道不分類玫瑰花為玫瑰花,它就不再真實的嗎?
是的,只是如果我們只看著花的名稱,我們就難以享受花的香氣。
或許,讓我們先放下以上容易火燒腦袋的想法,回到生活之中,分類是必需的存在,就如同我們成長之中,自我與世界分化的必要。有意思的是,現在試一試想像,當我們站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之中,極目遠眺仍看不到盡頭,我們就不容易知道平原之外是甚麼模樣了。
除非我們早已經知道,我們的世界,不止如此。同理,當分類的範疇過廣,身處當中的人,又如何得知我們的世界,不止如此呢?
再舉一個例子說明好了。正巧這一年英國 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 的得奬作品,是名為「素食者」(채식주의자)的小說,作者是南韓作家韓江。小說始於食用肉類背後的殺戮和鮮血,而主角的內心世界逐漸陷入幽冥黑暗的駭人意象之中。說是例子,是因為「素食者」是相對於「肉食者」的一種分類,代表了兩者之間的不同。而社會心理學家 Melanie Joy 則提出了一個獨特的名詞,以 Carnism 代表了「肉食者」。Carnism 是由 Carnivore(食肉動物)變化而成,Joy 的意思是人類不一定是生理上的食肉動物,肉食習慣其實是一種意識形態,是一種 ism,主義。
而當我們有意識地覺察到某類主義的存在,或許,就是我們走上成長分化的過程,開始面對我們置身其中的世界。
然後發現,不止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