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最反對用 emoji?其實未必,對他們來說,按一下彈個 ?,肯定比在細得可憐的屏幕上,逐筆寫出「我很開心」四個大字,來得容易多了。但每次推出新款 emoji 時,總有人大唱反調,說繪文字普及後,莫說是寫,連打都懶,文字遲早消亡云云,說得多痛心疾首。他們又有否想過,emoji 不過是另一種表達方式,與文字既無衝突,甚至可以相輔相成?
上周,蘋果高層 Craig Federici 在發布會上,介紹擴大 emoji 功能後,說了一句:「未來的孩子將不會說英語。」或搞笑,或諷刺(當然是前者居多,除非他想炒老闆魷魚)。但科技的進步威脅傳統文化的言論,的確時有所聞,譬如早幾年 Twitter 普及起來時,就有人質疑,當想說的話濃縮至 140 字之內,最近 FB 高層更指文字 5 年內會末日,如此恐會削弱人與人之間完整的溝通能力,會導致詞不達意誤會叢生。
但認知科學家 Stephen Pinker 當時形容,憎恨一切青年人都在做但老人家做不來的事,純屬人性的挫敗。「這不過是對人類語言運作的一種誤解…… 在電報流行時,內容逐字收費,用家為了省錢,傳話時會刪去 in、on、to 等 prepositions,和 a、an、the 這些 articles,但英語並未失去這些 prepositions 和 articles,只是人們在不同的媒體,有不同的使用方法而已。」同理可證,emoji 的流行,並非等同取代或消滅文字,只是在特定環境(譬如網絡、手機)的特定語言。
Emoji 不只是 Y 世代的身份建構中最為主要的部分,語言學家 Gretchen McCulloch 甚至形容,emoji 是溝通的新「第四象限」(fourth quadrant),「當我們用語音溝通,我們希望能看見對方、觀察對方的情緒及反應,而 emoji 就做到這點。它並非語言,卻是語言的輔助物,幫我們在網上表現出情緒。」語言分析公司 Idibon 創辦人 Tyler Schnoebelen 亦認為:「說話時,你會用身體語言、臉部表情及語氣,讓你傳情達意。Emoji 在書面溝通上,就幫了文字一把。」
硬繃繃的文字,確實難以準確反映情感,因為對方看不到你的笑容,亦聽不到你的語氣,有時開個玩笑,卻被認真看待,誤會由此而生,溝通不成反而生了隔閡。若在文字最後加個 ? 或 ?,問題就迎刃而解。事實上,不少研究都發現,emoji 提高了對話的意旨,而早在 2008 年的報告更指出,學生多用 emoji 以後更加開心,令他們更樂意與人交往。
聖經都有 Emoji 版本了!面對時代洪流,你還要堅持「我手寫我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