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濕吻的由來

A+A-

French kiss 雖冠名法國,但原來印度才是接吻元祖。人類首個有記載的「愛的親吻」出自印度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講述公元前 1400 至 1000 年的英雄故事):「她用嘴親吻了我的嘴,並發出聲音,讓我很愉悅。」歷史學家相信,此前歐洲人的親吻都無關愛情,是亞歷山大大帝侵略印度時受到感染,將它帶入歐洲,發揚光大。

在古希臘,親吻原本只是反映社會階級的社交禮儀:社會地位相當的人親嘴,僕人、下屬只能親主人臉頰、手背、腳背和長袍下擺。亞歷山大大帝帶著「愛的親吻」凱旋,掀起了一股接吻熱潮,儘管有人嗤之以鼻,還是得到大部分希臘人響應。描寫對夢中情人炙熱愛情的古羅馬詩「卡圖盧斯」這樣寫:「給我一千個吻吧,再給一百,然後再添上一千,再添一百,然後再接著一千,再接一百。」然而在口腔衛生用品還不是太發達的年代,也不是所有人都對他人的口氣甘之如飴。羅馬詩人馬提亞爾曾在 Epigrams 中描述一個離家 15 年後回鄉的羅馬人的遭遇:「每一個鄰居、每一個滿面鬍鬚的農夫,爭相用氣味強烈的親吻歡迎你……那些剛吻過皮草的皮匠,那些骯髒鬍子的主人……我實在不應該回來的。」事實上「接吻潮」的確引起過衛生關注。個性嚴苛的羅馬第二任皇帝提貝里烏斯執政時,曾一度以「會傳染泡疹」為由下達「禁吻令」。「但人們太愛接吻,依然故我。」Kirshenbaum 在著作「接吻的科學」中指。熱衷接吻的羅馬人還將接吻劃分了三類:一是出於友好或尊重的社交之吻,二是家人之間的親暱之吻,三是含有性欲的吻——換句話即今天的 French kiss。

至於 Indian Kiss 如何變奏成 French kiss,大概是出於成見。這個詞最先見於 1918 年一戰時一名美國士兵的家書:「我曾立志成為一名語言學家,我會看但不會說法文,會說但不會看德文,眼下我們要進佔盧森堡——位處於德法之間,完美揉合兩者,就像兩條舌頭相連(別誤會我說的不是 French kiss)……」說起浪漫大膽的性愛(方式),不論古今人們都會聯繫到法國人,就像來自羅馬帝國的 condom 到了英國卻變成「French letter」,在異鄉不知就裡習得「新招式」的軍人,就乾脆把它冠上浪漫的法國人之名。

常與人交換口水,古人還是有一套保持口腔清潔的方法。古羅馬人由最初全憑手指裹布當牙刷,到後來用樹枝代勞。他們還會使用具消毒防菌功能的材料,如肉桂、明矾、蘇打粉、薄荷、木炭等做成刷牙粉,當中不少成份沿用至今;希臘島嶼希俄斯盛產的夏季黃連木樹脂,抗菌防腐,成為第一代香口膠。時至今日,口腔衛生產品推陳出新,牙膏牙刷牙線,人們照單全收,不過漱口水這些「非傳統」的口腔用品,就和親吻習俗一樣,在某些國家並未普及。

封建如印度尚且孕育了浪漫的「第一吻」,前年更有名為「Kiss of Love」運動,抗議道德警察砸窗掀桌指責公開接吻是反印度行為,Facebook 上有 10 萬人讚好支持,大唱:「Let’s kiss in public。」而以歌會友上升到分裂國家,大概也是同一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