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超支延誤……說的是德國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圖片來源:路透社

守時、準確、高效率,堪稱德國三大優良特質,但火車誤點、工程拖沓、基建失修,卻成為德國的新常態。向來嚴肅謹慎的德意志民族,近年也將「嘆慢板」拿來開玩笑,不時戲言:「要見識德國式效率,去瑞士才對。」堂堂歐盟之首,何以「淪落」至此?

近日對此最為感慨的,相信是總理默克爾。本應是為國爭光的大型基建項目,跟香港一樣,大部分都因嚴重延期及超支,變成丟人現眼,最厲害是原定 2010 年開幕的新柏林機場,完工仍遙遙無期,但費用已超支數十億歐元;漢堡的 Elbphilharmonie 歌劇院工程,進度亦滯後 7 年之多,超支達 5.5 億歐元。相反,鄰國瑞士剛啟用的全球最長最深的鐵路隧道,工程艱深而浩大,卻在時限及預算內完成,默克爾參與通車儀式時,都不禁承認:「德國仍需努力。」

但多名經濟學家都作出警告,指德國的基建日久失修,已達殘破不堪的地步,正對 GDP 構成嚴重影響。德國政府亦深明危機所在,在今年 3 月,財長 Alexander Dobrindt 就宣布撥款 2,645 億歐元,改善現有的高速公路、鐵路及水道。一下子全國的交通網絡都大興土木,但問題亦隨之而生。

光是 33,000 公里的鐵路網絡,就約有 850 個施工地點,造成火車延誤,有統計指在今年 1 月,長途火車的準時率少於 77%(港鐵聲稱是 9 成以上),更指在過去 12 個月內,德國乘客及運貨列車平均每天就合共損失 7,945.21 小時。大批市民因而改為開車,卻又令車龍大增,加上不少道路和橋樑亦在維修加固,司機需繞路而行或減速,火車亦同受限制,車速比其他歐洲國家都要慢,僅得少部份路線可達最快的時速 300 公里。

由於多處都修橋補路,即使自己開車,仍難逃塞車命運。圖片來源:路透社
由於多處都修橋補路,即使自己開車,仍難逃塞車命運。圖片來源:路透社

德國的基建問題,非一日之寒。東西德統一後,國家的投資側重於東部,而西面的大部分地區,特別是萊茵河及魯爾區附近、早已問題多多的前工業重鎮,卻自七、八十年代起就難獲適當的公共開支撥款,日子長了自然「百病叢生」,無論是滲漏的公共泳池,或是搖搖欲墜的幼稚園,都可見牆壁內有加固用的鐵棒,以防進一步崩塌。

其實有低利率及預算盈餘作後盾,德國政府這些年大可借錢投資,用作增加及改善基建。無奈選民視負債為大逆不道,為保一己的政治前途,大部分政客包括默克爾自己,都不敢輕舉妄動。事到如今,才急著亡羊補牢,苦果卻由市民承受,難怪默克爾的支持率和火車的準時度,同樣都每況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