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宣明會傳訊主任龔小明
圖:宣明會
我們每日的生活也離不開消費,吃的穿的、日用品以至電子產品,當中除了關乎個人需要和喜好等,其實也代表著我們有否履行社會責任,又支持哪些道德價值取向。消費時,如果能夠多一分考慮,多一份堅持,甚至能夠影響產品供應鏈背後的人的命運,特別是一直備受剝削的童工。
每年的 6 月 12 日為「世界無童工日」,今年的主題是倡議在供應鏈中,不再有童工。國際勞工組織指出,全球約有 1 億 6,800 萬名 5 至 17 歲的童工,身處於不同的供應鏈,近六成從事農業耕種,包括狩獵、林業及漁業等工作;約 7% 的童工則從事工業工作,包括製造業、建築業和採礦業等。除了從事生產日常消費品的行業,我們難以想像竟然有 8,500 萬名孩子正在從事最惡劣形式的工作,包括當童兵、從事色情行業或撿破爛等,嚴重侵害兒童的身心及安危。
遏止消費鏈中的童工
在全球化不斷加快的步伐下,國際企業除了需要思考如何管理其供應鏈,亦無可避免面臨著更複雜的道德困局:企業如何確保在其供應鏈中沒有童工參與?以及是否選擇在童工普遍的地區建立供應鏈?當企業要撤離這些地區時,可能令當地的童工陷入更深的貧困中,因為這群失業童工為了賺取生活費,可能要從事更危險的工作,此時又該如何抉擇?
童工問題如此複雜,當然不能夠單單倚賴企業的決策去根治,也需要政府、企業、家庭和社會多方面協力達成。因為是否落實執行遏止童工的法例,有賴各國政府推行的力度;企業也不要再為追求利潤而無視供應鏈內的童工;消費者也不能忽視自己監管的角色,不購買「血汗產品」,以示支持遏止聘用童工;至於家長和社區,也務必更好地了解投資於兒童的教育,才是家庭以至社會邁向脫貧的關鍵。
讓孩子上學,不是上班去
停止聘用兒童,固然是解決童工問題的一個好開始,但是,接著如何確保他們不會再進入勞動力市場,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這樣牽涉到協助家庭改善經濟情況,並為其提供合適的教育或職業培訓課程,裝備他們有能力去擺脫童工生涯。
在孟加拉首都的達卡石宿,人口稠密,而且不少人居於貧民窟。貧窮問題嚴重,兒童一般都要工作,幫補家計。宣明會在此開設社區中心,協助婦女學習一技之長,改善家庭的經濟情況,減低或幫助孩子不致成為童工。32 歲的泰絲利瑪在社區中心學習傳統的孟加拉刺繡,縫製衣服售賣來賺錢。泰絲利瑪說︰「宣明會幫助我們的家庭增加收入。」她也加入了社區組織,各成員繳付小量金錢,集體儲蓄。當他們開設小生意,或是因其他個人理由,例如支付孩子上大學的費用等,便可申請貸款。泰絲利瑪說︰「當我完成了刺繡課程,就會貸款,因為我打算開設服裝店。」她估計這樣可以增加收入,讓女兒素美雅繼續上學去,不會成為童工。
同時,宣明會也在區內開設了四所夜校,讓童工下班後有機會唸書,還可以吃一頓有營養的食物。29 歲的拉塞爾自 2010 年起在夜校任教,「我們關心社區內每一個兒童,每個學生都有權去學習……當他們來到夜校,他們學會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我們會教他們保護自己,免墮入人口販運的圈套。」拉塞爾說。如果沒有夜校,「他們不能相信自己也是重要的。」
夜校也成為兒童重返正規學校的橋樑,13 歲的比菲便是一個例子。比菲的父親是殘障人士,母親竭力工作以養育四名子女,比菲也跟隨母親當幫工。比菲在夜校畢業後,因成績優異而有機會入讀正規學校。雖然比菲仍要繼續工作,不過轉為做裁縫,工作較為安全。比菲說︰「我想成為一名醫生。我希望可以幫助貧困兒童。」
我們相信增加和投入更多資源,有助貧困家庭改善經濟困境,加上教育和培訓機會,便能夠幫助孩子,不再成為童工。2014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印度的凱拉西‧薩塔亞提(Kailash Satyarthi)一直致力幫助童工。他在得獎發言中,憶述從採石場救出一名八歲童工及其提問:「你為何不早些來到?」凱拉西‧薩塔亞提相信,此問題的對象除了是他本人,也是對這世界的疑問,到底為何不早些來救助童工?
了解更多宣明會的相關工作:http://www.worldvision.org.hk/our-work/world-vision-part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