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飲食節目中,例牌的「嘩!好好味呀!」、「好有蕉味」等等,都不及社交媒體上一張食物圖片般振奮食欲。這反映「食物色情」( Food Porn )的魔力,也間接道出我們味蕾所消費的,不單純是一件食物,而是從相片(已執圖)中獲得的一份食物 package 。在餐廳打手、 手機先食的相片盛行的情況下,這是個不論是食評、還是「美味」等主觀描述都會貶值的時代。
食物美味,外表可觀固然錦上添花。但 21 世紀的擔憂,似乎是食物圖片或影片中那種垂涎欲滴的視覺效果,可能隨時喧賓奪主,使我們不太深究食物味道、或忘記我們與食物之間除 Food Porn 以外的深層聯繫。
味道,又是甚麼?
過去 15 年間,以 Google 搜索 “delicious” 這字眼的人比 15 年前多出 2 倍;在 Instagram 上,標上 #foodporn 的發文就有 9,000 多萬,但在真正的饗客眼中,有沒有多了人懂得品味美食,卻令人懷疑。遙想 2 年前,就有 2 名荷蘭男子在美食展上把麥記漢堡改頭換面成「有機高檔食物」,成功大獲試食者好評。一場惡作劇,卻激發了大眾思考味道本身是甚麼。
我們不認為「美味」是憑空出現的產物,但人的想像力多少會影響食物的味道。亦因如此,我們無法輕易譴責那些利用 Food Porn 的人,就是破壞了食物味道的人。始終,人可以獨立於其他因素評價味道嗎?「美味」這類第一身主觀評價又能否被量化為所謂的「客觀」描述?這類問題,都未能單以一句「麥記漢堡的味道不下於高檔食物」、「那些試食者只是客氣而已」就可輕輕帶過。
還原 Food Porn 至烹調、飲食本身
由令人垂涎的食物影像聯想到看色情的刊物 / 片段,有點巧妙:兩者同樣的地方在於,你我根本沒有親身體驗(即,食過),只是間接通過視覺 / 聽覺,滿足我們期望中的快感。
按這特性, 我們不應混淆 Food Porn 與食物美學,因為審美態度所強調的,卻是一種排斥實用態度、動物慾的另類觀賞角度(試想你正在藝術展觀賞一件水果雕塑,假如你腦海中浮現「多汁美味」這形容詞,那你就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在審美)。
與審美態度異曲同工, 美國作家 Michael Pollan 與 Netfilx 合作製作了一套名為 Cooked 紀錄片,就是為了超越實用態度、動物慾,重新喚起人與食物之間的最直接、最原初的深層聯繫。在紀錄片中, Pollan 親身當學徒學習廚藝,由食物歷史說到烹飪,以高畫質拍攝食材,就是為了重新以恭敬的方式反思飲食這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