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無才,練習只有少少用?

A+A-
圖片來源:漫畫《男兒當入樽》
圖片來源:漫畫「男兒當入樽」

對一般凡人來說,有一種盤據腦海的執念叫「熟能生巧」。撐起這份執念的,可能是「只要有一萬小時,誰也能成為專家」的振奮標題、也可能是漫畫「男兒當入樽」櫻木花道堅持每天練習搶籃板的寬闊身影。不過,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 Brooke Macnamara 的研究亦指出,一個人進步歸進步,訓練的影響不是想像中高。

Macnamara 透過整理 88 份學術報告的統計資料,發現要解釋一個人為甚麼在某方面的表現較另一人出眾,平均來說,加強訓練所帶來的正面影響只佔 12%。這間接意味,「熟能生巧」這句老話,遠比大家想像中無力;「成功靠苦幹」這句老話,可能真的要比「成功靠父幹」所取代。

以運動表現和訓練之間的關係為例,研究數據顯示,兩個運動員之間的成就差異,只有 18 % 取決於訓練量之間的差異;至於餘下的因素,則取決於運動員的性格、抗壓力、最高攝氧量、投入程度等多元因素。

同時,當訓練內容的難度逐漸提高,反覆練習在收窄能力差異上的效用,亦會愈來愈低,甚至趨向零。例如,若兩位跑步選手都要求自己一次比一次跑得快,資質較平庸的選手不僅需要更多訓練才能追得上另一位的進步速度,到了某個樽頸位,訓練甚至已經無助彌補兩者的能力差異。換言之,針對高難度活動,加強訓練對於消除二人間的能力差異沒太大幫助。

更令人出奇的結果是,原來相較音樂或運動方面,以反覆訓練來收窄天分差異的想法更不適用於學術及工作上。針對學術表現,反覆練習對收窄差異的正面影響只有 4 %;至於工作表現的話,甚至只有 1%,完全是少得可憐。

不過,最後要說清楚的一點是,以上卻完全沒有暗示練習全無用處。因為實際上,練習仍然是讓人進步的不二法門。但說到要借加強練習超越天才、取得空前成就的話,大抵我們(或家長們)還是要謙卑一點、對自己誠實一點,知道人無完人,再聰慧一點透過認清各人的長處,順勢逐點逐點完善自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