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保育、保護瀕臨絕種動物是全世界的重要議題。納米比亞(Namibia)則是近年在保育方面的成功例子,使捕食獸數量上升。可是,牠們的好運卻是牧場的不幸。比起鹿肉,這些野獸更喜歡享用靠飼料成長的牛羊牲畜,損害牧場利益。雖然已扭盡六壬防範獸群,但牧場依然受擾。最新的研究發現,牧場屢受獅群襲擊的原因,竟源於「種族歧視」?
納米比亞是一個大部份香港人都從未聽聞的非洲國家,鄰近南非,政治局勢較為安定,所以才有餘暇做環境保育。保育工作者幫助大草原上的野生動物如獅子、豹等回復正常數量後,還要解決野獸與牧場間的必然衝突:野獸總是對牧場內的牲畜垂涎三尺。為免牧場主人一怒之下直接射殺野獸,保育工作者採取多種方法,例如養守門犬、建圍欄、補貼牲畜被殺的牧場,甚至資助「野獸友善牧場」,讓野獸自由捕獵……但全部都沒有實質成果,牧場損失不斷,怨聲載道。可是,有些牧場比較幸運,沒被野獸侵襲。
最新的研究發現,那些與野生動物和諧共存、沒遭受損失的牧場,都有著共通點:管理完善、牧場員工積極開心地工作。反而,那些由種族主義者管理、粗暴地對待員工的牧場,則會屢受野獸襲擊。
納米比亞在 1990 年獨立前,是南非領土。南非在 1950 年代起推行的種族隔離政策也曾在納米比亞實施。基於這歷史背景,當地的牧場主人大多是白人,員工則是黑人,黑白分明。這些白人僱主沿襲以往的「白人優越主義」,對黑人員工特別嚴苛粗暴,使員工失去動力,無心工作,表現差劣。抱種族主義的僱主亦不會讓員工接受培訓,故此,員工不能學習如何保護牧場牲畜,只能眼白白「送羊入虎口」。
種族隔離的遺禍深遠。現在,納米比亞牧場的員工大多都低學歷,目不識丁,連點算牲畜數目也有問題。而且,牧場主人的暴虐逼使員工以不同手段報復。為維持生計,員工會偷運牲畜到市場上轉售;也會偷獵羚羊、斑馬等野生動物,供自己食用或販賣。結果,這些行為不但製造了牲畜被野獸獵殺的假象,同時亦使草原上少了獵物,獅群豹群因而轉以牧場中的牛羊為目標,損害牧場利益。
由此可見,納米比亞在調和人獸衝突之前,必先調和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如果不了解社會文化的深層矛盾,牧場的牲畜只會繼續一隻隻「被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