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台之瓜,到底是甚麼瓜?
誠哥引用「黃台之瓜,何堪再摘」,大家當然用上大陸看古裝帝皇劇的心態,翻查歷史,對號入座。但為求理解精準無誤,到底咩瓜不堪摘呢?
原來唐朝當時,其實沒有甚麼瓜可摘……
蜜瓜,又名甜瓜、香瓜(機會最高)
葫蘆科的甜瓜起源於熱帶非洲的畿內亞,後傳入印度和中亞,大概在石器時代就引進中國,詩經時代已經是很普遍的瓜果,《詩經》就有五篇提及蜜瓜,〈豳風‧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及〈小雅‧信南山〉:「中田有盧,疆場有瓜」,當中的「瓜」,指的就是蜜瓜。
蜜瓜經長期栽培育種,產生許多果皮色澤、質地不同的品種,《史記‧蕭相國世家》:「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於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所述即甜瓜的一個品種,後世詩詞有「東陵瓜」之誦,典故即出自於此,用以比喻隱居,如王維〈老將行〉的「路旁時賣故侯瓜」。
從考古學方面追查,馬王堆的西漢辛追老太太臨終前最後一餐就有蜜瓜(屍體胃內有 138 粒半蜜瓜瓜子,考古學家因而推斷她死於夏天)。
所以有理由相信,唐朝人言談間的「瓜」,該是泛指各種甜瓜了。
參考:
- 中國文學植物學(全新修訂版)| 作者:潘富俊
- 唐朝定居指南 | 作者:森林鹿
黃瓜,港稱青瓜(機會略細)
因為於西漢時從西域引進,黃瓜最初叫「胡瓜」。李時珍說:「張騫使西域得種,故名胡瓜。」可見中國引進黃瓜已有 2000 多年的歷史。但因為羯族人的後裔趙石勒,反對把北方少數民族叫「胡人」,為了避諱,將胡瓜改稱黃瓜。
而到唐代,黃瓜可說席上珍品,唐代詩人王建在《宮詞》寫皇家風物:「酒幔高樓一百家,宮前楊柳寺前花。內園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內園指皇家園圃,而詩中的「青瓜」,是在用溫泉水暖和的溫室中種植,故能在二月便收成,並成為貢品供應宮廷。
南宋詩人陸游喜愛食青瓜,更為青瓜撰詩:「白苣黃瓜上市稀,盤中頓覺有光輝;時清閭裡具安業,殊勝周人詠採薇」,詩中所指便是冬天上市的黃瓜;而另一充滿田園風味的作品是「園丁傍架摘黃瓜,村女沿籬採碧花。城市尚餘三伏熱,秋光先到野人家」。
故以其人氣名聲,以及普及程度,唐代的黃台之瓜,也有可能是黃瓜。
葫蘆(機會較低)
別稱蒲瓜、扁蒲、瓠瓜、瓠子、蒲仔、匏仔等,屬葫蘆科葫蘆屬的一種爬藤植物。
葫蘆是人類最早種植的植物之一,用作容器,中國最早將葫蘆稱為瓠、匏和壺。在《詩經》、《論語》中均有提到葫蘆,如《詩經‧豳風‧七月》中的「七月食瓜,八月斷壺」,而於唐代,韋應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中,便有一句:「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當中「瓢」便是由葫蘆做成的容器,而要數一「瓢」成名,便是出自《紅樓夢》賈寶玉口中,一句盡奪天下少女心:「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至於作為食物,葫蘆的果實可在未成熟的時收割食用。宋朝劉子翬便有《園蔬十詠‧瓠》:「溉釜熟輪囷,香清味仍美。一線解瓊瑤,中有家人齒。」
不過,左找右查,唐代食用瓠瓜記錄不多,應該不算是當時大熱瓜果選擇。
西瓜(機會絕微)
原產非洲熱帶地區,四千年前埃及已有栽培,應在南北朝時經國際貿易傳中國,初名寒瓜。傳入中國後,首先在西部地區種植,然後再傳到內地,由西傳東,故稱「西瓜」。
大家心知,冰凍西瓜才是上道,但古時未有雪櫃,所以要吃冰涼西瓜,最直接方便的冰鎮之法,是將西瓜置入水井之中,待冰涼後取出食用,透心涼,去暑氣。
「西瓜」的叫法始於宋代,范大有《詠西瓜園》詩:「碧蔓凌霜臥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而中國真正開始種植西瓜,也在南宋。明、清兩代的詩詞多用西瓜,一直沿用至今。
參考:
- 中國文學植物學(全新修訂版)| 作者:潘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