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新聞橫流年代 找回一生懸命職人精神

A+A-

近日台灣最紅的記者是誰?她叫做施旖婕。任職蘋果,平均一天發十四到十五條外電新聞,一年撰寫的字數在一百二十三萬字以上,比起一般記者平均產量多出近一倍。篇篇都在網絡上引發瘋狂轉載。蘋果日報為她成立專頁,還有粉絲主動替她架設網站。她,被鄉民(台灣對網友的暱稱,典出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封為「新聞女神」。

她取材的內容辨識度極高,基本上是「獵奇死亡加性愛奇聞」,標題關鍵字有一半與性器官有關,例如「正妹女學生半裸窒息亡 生前疑玩變態性遊戲」、「真莖不怕球練 他『屌打』乒乓」。

嚴格來說,施旖婕並不算是「記者」,她的工作模式只是上網搜尋西方小報網站,選取符合需求的題材加以翻譯,內容完全沒有經過查證。相較於英國小報狗仔還會花時間去追訪,她頂多只能稱為「googler 加文字翻譯」。

她畢業於台灣最頂尖的新聞科系,也曾擔任過知名財經雜誌記者,這代表她受過正規的新聞教育,知道甚麼叫做跑新聞。而她創造出來的「施旖婕現象」,對比甫獲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焦點追擊」(Spotlight),顯得格外諷刺。

在社群網站當道的年代,FB 與 Twitter 取代了傳統的報紙雜誌,流量取代銷量,單篇點擊解構掉一個新聞機構長期建立起的信任與權威。早餐飯桌上,地鐵裡,人們不再用油墨香佐濃郁知識,而是滑著手機快速點閱各種片面而膚淺的訊息,「焦點追擊」重新喚起了那個新聞作為高度手工業,記者以凡人身事聖人職的古老年代。

他們被稱為無冕王,第四權,擁有制衡行政司法立法之外的神聖權力。只有具備廣泛的知識基礎,縝密的邏輯思考,以及精準駕馭語言文字能力者,才能從事這份工作。

他們在打字機前敲下的每一個字,都需要厚實的資料佐證,經由編輯的反覆審核、斟酌。修改一個逗點,只為了讓語氣順暢,改掉一個形容詞,只為了讓語義更精準。從採訪、彙整、寫作、編輯,到付印,歷經數十道工序後,才能製成鋼板,送到印刷廠,隔天一早出現在讀者眼前。

日本文化中,有一種叫做「職人精神」。意思是一生只專注在一項工藝上,將它打磨到極致。他們不求規模化、商業化,只求出手的成品是心中最好的精品。他們在乎的是人們的感受,而非取寵與賺錢。為了追求完美,甚至可以把命都投入,他們稱為「一生懸命」。

新聞的本質不就該如此?就像「焦點追擊」中波士頓環球報的記者們,為了挖掘真相,可以耗上數月甚至一年,一點一滴的手工蒐集、拼湊,甚至冒著與整個體系為敵的風險,把命都懸在上面。

現在看來,這樣的報道根本就是高度奢侈品。沒有一家媒體,能夠承受付出四個人力,耗費一年多的時間,只為處理一篇無法賣更多廣告的報道。

除非,握有閱聽選擇權的你我,願意付錢給這樣的「新聞職人」,就像新媒體「The Information」的付費訂閱模式一樣。讓記者不再被流量綁架,可以在你的支持下發揮他們的天職。

若你願意花上數千元只為了吃上一頓米芝蓮壽司,花上數十萬元買入高級手工打磨的精品家具,為何不能花上幾十元,買一篇你認為有價值的報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