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是否退出歐盟,是今年可見最大的政治議題之一。在歐盟成員國內,英國一直有如黑羊:既不聽話,也不齊心,這主要是在德法看來,英國一隻腳踩在歐洲,另一隻腳又邁向大西洋,永遠腳踩兩隻船。事實上,英國與歐洲多國結合從來都不是一條坦途,由加盟時一再猶豫不決,對貢獻金意見分歧,就金融政策起爭執,到如今威脅退出歐盟,六十年來大大小小是非不斷,雙方關係頗為勉強。
1957年簽署羅馬條約:法國、西德、意大利、比利時、盧森堡與荷蘭六國簽署條約,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EEC),這六國即今日歐盟的創會成員,英國在早期會談中就選擇退出。
1963年法國否決英國加盟:由於經濟下滑,英國有意加盟歐共體,但遭到當時法國總統戴高樂反對,戴高樂稱英國對歐洲的倡議懷有「根深蒂固的敵意」。
1973年英國加入歐共體:這時戴高樂已下台,英國獲准加入歐共體。短短一年內即獲通知要求改革共同農業政策,以及修改預算融資方案。
1975年歐共體公投:當政的威爾遜工黨政府舉行公投應否留在歐共體,導致工黨分裂,2/3的英國選民投票贊成留下。
1984年戴卓爾夫人爭得折扣:這是戴卓爾夫人的重大勝利之一:戴卓爾夫人稱英國獲得的農業津貼遠少於其他成員國,尤其是法國,威脅罷交貢獻金,歐共體讓步。
1999年英國牛肉案:在瘋牛症爆發期間,法國禁止入口英國牛肉,導致雙方關係緊張,歐盟向法國下最後通牒,但是法國沒有理會,禁令一直持續到幾年後才取消。
2007年里斯本條約:白高敦在簽署里斯本條約的儀式上缺席。里斯本條約堪稱歐盟憲法條約的簡化版,賦予歐盟更大權力,所有成員國必須讓出部分國家主權。
2011年銀行稅之爭:在關於銀行徵稅,以及更嚴格規管倫敦金融界的問題上,卡梅倫與歐盟之間爆發爭端。
2013年卡梅倫提出公投:卡梅倫承諾如果他2015年勝出大選,將在2017年底之前舉行公投決定在歐盟是去是留。
2016年2月新協議:卡梅倫經過長達30個小時的談判,簽署新的歐盟協議,據稱爭得對方一系列讓步。倫敦市長 Boris Johnson 與首相唱反調,主張脫歐。卡梅倫宣布6月23日舉行公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