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場直播:
人工智能(AI)系統 AlphaGo 在戰勝棋手李世石,AlphaGo 的厲害之處,莫過於其「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透過自我對戰,從經驗中改善,藉此提升實力,比總會重覆犯錯的人類更強,而這種技術亦是 AI 界的一大突破。
以往的 AI 需要人手將知識寫成指令,再灌輸到系統當中,在解題時透過搜尋機內的資料庫,再選擇出最好或者最接近的答案。直至 2012 年, AI 技術取得突破,踏入新的里程碑。
Google 利用 1,000 部電腦組成 Google Brain,輸入 1,000 萬張隨機截圖讓系統「觀看」,而事先未有輸入任何圖片說明或知識,結果 3 日後,Google Brain 成功摸索出圖片庫的規律,將人臉、身體及貓分辨開來,這就是「深度學習」的威力。
這項技術模仿神經網絡的計算模式,透過分層來進行愈來愈複雜的運算,如以上述 Google Brain作例,就是從最基層只學會分辨明暗,然後建基於此,再去掌握線條的不同,然後是識別圖形及輪廓,到最後曉得分辨人臉,逐層分析圖片的特徵,建立判斷用的模式。
所以,「深度學習」其實就等如教曉 AI 「自動波」,讓 AI 「觀察」龐大雜亂的數據,透過逐層計算,自行找出隱含其中的規律,在毋須人手指導或命令下,自行按規律進行辨識及決定,猶如真人的思維一樣。
此技術早於上世紀 80 年代,已有專家研究,不過多得近年的軟硬件急速進步,終可大派用場。假若你是 Google 用戶,在不知不覺間,原來早就受惠其中。
Gmail 的自動篩選垃圾電郵功能就是其一。傳統的篩選方式是透過預設的垃圾郵件黑名單,加以分析電郵的部份內容作出判斷,模式過於單一,準確度有限,但 Gmail 透過學習用戶判斷垃圾郵件的準則,再以此自動篩選,如今已可判斷出約 99% 的垃圾電郵。
另外尚有 Google Now 的語音辨別、Google 翻譯、Google 相簿以及 Gmail 的 Smart Reply 功能,亦都用上了「深度學習」技術,令系統透過修正及學習,使服務更臻完善。
Facebook 希望利用 AI 的「深度學習」 ,了解每個 post 、圖像或影片的內容,及揣摩用戶的喜好、關係及憧憬等,從每日多達 2,000 條的內容,篩選出約 100 至 150 條用戶想看或要看的,避免用戶被大量的訊息轟炸,亦毋須人手逐一去挑選。
「深度學習」的運用愈趨廣乏,打造勘探石油軟件的 Paradigm,就應用 Google Brain 從圖片分辨出貓的技術,透過數千張地震圖像,訓練神經網絡尋找石油可能集中凝聚的地段。
Nervana Systems 甚至發佈了「深度學習」的雲端科技,令任何公司都可以創建能夠學習的電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