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鼎源:微醺,甚或暴醉的人類文明

A+A-
圖片來源:iStock

現在常說第四次工業革命,其實根據日本史學家宮崎正勝的新書「酒杯裡的世界史」,原來酒釀本身,已經伴隨著人類走畢五次的文明模式躍進,包括 1. 狩獵及採集、2. 農耕開始與都市出現、3. 歐亞大陸各文明的大交流期、4. 大航海時代及 5. 工業革命至現在。

而因應這五次的文明躍進交流,及生產及經濟規模變革,基本上已造就了我們眾多現時所見的酒款雛形。

iStock_000016010538_Medium

1. 狩獵及採集時期

當時人類會採集自然界中含糖份較高的材料,如葡萄、椰子、蜂蜜等,進行發酵釀造成酒。現在當然甚少會買得到全採集野生果物的酒類。不過,有一個生活環境卻跟這時期非常相似,說的是監獄。囚犯,跟原始人一樣,會收集每天派來所有含糖的食品,然後在獄中自行發酵釀酒,並且有專屬酒款名稱:PrunoHooch,而網上還有詳細教學,大家不妨一試……而飲用這酒品的動機可以是好奇,也可以是緬懷一段鐵窗歲月……

 


 

2. 農耕開始與都市出現

將務農所得的穀物用於釀酒,速成大量釀酒的技術,也讓酒釀更大眾化。這段時期,可說是人類文明的其中一次騰飛,透過農耕,人類開始有穩定的糧食供應,同時也有餘糧用來釀酒開心開心。美索不達米亞的啤酒(當時的啤酒稱為 Sikaru,是將用麥芽粉烘焙出的啤酒麵包碾碎後拌入水中,再以野生酵母自然發酵而成)、日本的清酒、中國的黃酒(最典型的就是紹興酒,著名的「狀元紅」和「女兒紅」就是陳年紹興酒)及印加帝國的玉蜀黍酒吉查酒(Chicha),也始於這段時期。

 


 

3. 歐亞大陸諸文明的大交流期(公元 7 至 14 世紀)

盛行於西元 9 世紀伊斯蘭商圈的「蒸餾器」流傳發揚至東西方,因而誕生中東亞力酒(Arrack)、日本的燒酎、中國白酒、伏特加、威士忌、白蘭地等多種蒸餾酒。伊斯蘭國不斷開發及改良蒸餾器,當然不是為了做酒,而是希望將鐵、鉛等尋常金屬轉化為黃金,結果當然願望落空。其蒸餾器於是用來精製香水,但蒸餾技術傳至歐亞及美洲後,則依隨各地以有的釀造酒,而演變釀成各種蒸餾酒。

 


 

old sherry barrel with glassfront and sherry content with a layer of the so called "Flor"
把雪莉酒桶兩邊木板換成玻璃,可以看到酒液上,因黴菌而生出了一層 Flor。就是這黴菌賦予雪莉酒標誌性的風味。

4. 大航海時代(公元 15 至 17 世紀)

隨著西元 16 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新舊大陸有了酒文化的交流,同時隨航海交流的香辛料、水果等也與酒文化產生密切連結,促使利口酒(Liquor)更加多樣化。從酒釀而言,馬德拉(Madeira)與雪莉酒(Sherry)這兩種加烈酒,因為能應付遠航,成為了時代寵兒。馬德拉不止可以敵得過航程,當時人們發現經悶熱及搖晃的船艙熟成,馬德拉的風味更精彩;而雪莉酒,則因 Martin Frobisher 搶劫赫雷茲(Jerez)所得 3,000 瓶雪莉酒,最後到了英國皇室,得伊利沙白一世的皇室賞識,其時,英國皇室已經迷上了另一標示著大航海時代的酒釀作品--波特酒。

大航海年代,還「造就」了兩款,由歐洲眼中出發的新世界酒釀。因西班牙征服阿茲特克文明,發現釀造酒 Pulque,並用蒸餾器蒸餾出龍舌蘭酒(Tequila)。而在加勒比海,因為種植甘蔗,生產砂糖,生產的廢棄物即為糖蜜(Molasses),這成為蒸餾蘭姆酒(Rum)的原材料,也造就了當時以蘭姆酒作為交易的大西洋奴隸制度。

 


 

iStock_000073963365_Medium

5. 工業革命以後的時期

西元 19 世紀出現的連續蒸餾器,酒精生產快而平,而商品化又加速大規模的生產製造。西元 20 世紀以後,多樣的酒與果汁等混合後又發展出雞尾酒(Cocktail)。代表著這段時期的酒釀,是琴酒、干邑或白蘭地、香檳、高級紅酒、威士忌,但與以往四個時期不同的是,風潮的興起,再不是純粹因為技術的提升或引入(蒸餾器),又或是政治及經濟因素(如航海及殖民)。在全球化的宣傳下及先進的釀酒科技中,我們不只追求美味,更講求本土性及傳統,講求風土。這個時代,運輸及資訊全球可達,原來人仍然珍惜獨一無二,只屬一方一土的東西,特別是具備「鄉情」的自家出品,這不只見於酒釀,也是政治、經濟風潮。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