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變革 成也網絡敗也網絡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圖片來源:路透社

新界東補選投票在即,Facebook的討論從泛民VS建制,變成公民黨VS本土民主前線。要激進還是保守,黃絲們隔著屏幕吵得你死我活。同一平台,過去曾經一呼百應,現在卻在互相攻伐,盡見社交媒體中這把雙刃刀的威力:既可在短時間內凝聚群眾,亦可令群眾變回一盆散沙。

埃及「廣場革命」的推手之一 Wael Ghonim 對此感受甚深。當年他在 Facebook 發帖,鼓舞了數百萬名抗議者,最終推翻前總統穆巴拉克。但社交媒體未能令人民尋得共識,反成各派互相攻擊謾罵之地,革命成果先後被穆斯林兄弟會及軍方所奪,民主至今仍遙遙無期。

圖片來源: iStock
圖片來源: iStock

經此一役,Ghonim 發現社交媒體可招聚同志,但更會排除異己:「我們傾向只與觀念一致的人溝通,而社交媒體的存在,令我們可以禁止任何人的消息出現在眼前,取消關注,或屏蔽他們。」Ghonim認為這種趨於單向的渠道,「利於傳播而非參與,利於張貼而不是討論」。

在社交網絡,表示認同何其容易,按個 Like 就成,但要提出反論就要留言,或者自行寫千字文發帖回敬。在這個事事講求方便的年代,如此設計變相方便說教鼓吹附和,有異議(而沒文采 or/and 打字慢)的往往選擇沉默,或是 unfriend、unfollow 以求眼不見為淨。讀寫雙方只牢固一己的觀點,更難改變既有的意見。

經過佔領行動到旺角騷亂的兩波 unfriend潮,港人由藍黃絲帶之別,再細分成激進與溫和兩派,逐漸將矛頭從共同的敵人,轉而指向了彼此。長此下去,香港會否走埃及的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