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曼大帝好像說過:「掌握另一種語言,就好像擁有另一個靈魂。」
多個研究表明,大腦中負責使用語言的區域都一樣。但是第二語言與母語卻不在同一區域運作。經常使用雙語的人,與只說一種語言的人,大腦前額皮質差異明顯。前額皮質是負責採集訊息、處理記憶,作計畫、理性思考。德州侯斯頓大學雙語神經學實驗室總監稱:多於一種語言的經驗,能對大腦產生長期穩定的效果,令大腦更具韌性。
推遲腦退化
多倫多約克大學心理學教授 Ellen Bialystok 發現,終身都說雙語的人,前額皮質更多白質,有助提升語言技巧,比只說一種語言,患上老人痴呆的年齡推遲四年半。
助中風復原
去年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顯示,608 名中風病人之中, 40% 的「雙語人」可完全恢復,但只說一種語言的人只有 20% 復原率。可見有關腦力鍛練,譬如說多種語言,有助於神經纖維建立額外的連結,尤其在加強運作及應付損傷的區域。
左右時空感
語言也會影響我們的時空感:澳洲土著 Guugu Yimithirr 的語言中並無表示軸心概念(前後左右)的詞彙,只有座標區分(東西南北),不過他們在陌生地方,仍然能夠確定位置,譬如以樹影方位判別東西。說中國國語的人,認為時間是由上到下運作,而英語人沒有這種傾向。
形塑世界觀
懂得不同語言,是否會產生不同的世界觀?明尼蘇達大學的語言學家 Maria Sera 回憶自己兒時一度以為所有松鼠都是雌性,因為西班牙語的「松鼠」一詞是陰性。現在她為兒時看法找到了科學證據:說西班牙語及法語的人,因為這兩種語言有陰陽詞性之分,會影響他們對事物性別的聯想。
助掌握概念
早在20世紀40年代,語言學家 Benjamin Lee Whorf 就曾推論:對於母語中沒有的概念,你是沒辦法明白的。
這個推論一度被視為邊緣說法,直到21世紀初期,才有少數學者著手研究。新的推論比較婉轉:語言可以影響感知。譬如希臘語的「藍」有兩個字:Galazio 是淺藍,Ble 是深藍,研究顯示,希臘人分辨藍色的色調,比說英語的人要快而準。
決定「本性」
六十年代,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社會語言學家 Susan Ervin-Tripp 曾經調查「英日雙語人」,要求他們用兩種語言講兩個不同故事。譬如:先用日語講一個女人失戀自殺的故事;同一個人說英語的時候,卻講了一個女人如何完成縫織。Ervin-Tripp 的研究指出,日語故事更傾向表達情感,是日語的特色使然。
康州大學的 Nairan Ramirez-Esparza 讓「西英雙語人」分別用西班牙語和英語描述自己的性格:英語的答案大多強調性格外向,頭腦開放。用西班牙語作答,更傾向於謙遜、保守。這位學者說,語言的力量非常強大,令你對自己的看法都截然不同。
以色列本古理安大學的 Shai Danziger 與英國 Bangor University 的 Robert Ward 研究認為,語言也影響你對其他人的看法。他們要求阿拉伯希伯來雙語人,在分別顯示阿拉伯名字,與猶太名字的時候,相應聯繫具褒貶的詞彙,結果顯示,當他們使用希伯來文的時候,對猶太名字有更為正面的反應。
可見,「民族性」並非胡亂捏造的概念,語言是演化史上區分出不同民族的力量之一,有足夠的科學證據表明性格由語言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