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基因改造三文魚獲美國有關當局核准販售,成為首樣基因改造食用動物後,再有第二代基因改造薯仔通過食物及藥品管理局(FDA)審批。科技介入餐單早有先例,小麥、大豆、粟米、油菜、番茄、南瓜和木瓜等食糧均有「改良版」。消費者普遍崇尚有機,對「非自然食物」缺乏信心。基因改造工程不無爭議,例如孟山都(Monsanto)壟斷棉花種子,加上強銷致癌農藥及高昂專利費用,釀成 27 萬印度農民自殺慘劇;不過,生物科技本身亦有不少好處,諸如加速作物生長、抗蟲害病變、延長保存期限、利於加工等,甚至能夠醫治奇難雜症,貢獻不能就此抹煞。
近年食物科技日益普遍,譬如辛普勞(J. R. Simplot)研發「耐高溫薯仔」,減低致癌風險;「AquAdvantage 三文魚」加入三種動物基因後,成長期由三年縮短一半;從植物基因鏈抽取蛋白,重新組合為「素蛋」;韓國研究員改動一下基因,肥豬即變「筋肉豬」。基因工程甚至發展出「醫學作物」(Farmaceuticals),例如月前獲 FDA 認證的「蛋藥」,便是通過改造雞隻基因,令其產下含有複合酵素的蛋,以取代人體的帶病酵素,重啟體內分解脂肪的功能;「藥用版」基因改造動物還有山羊(生產抗血凝固劑)、白兔(用以研究愛滋病及癌症等病徵)等,而且已獲 FDA 認證。加上技術進步(例如「剪貼基因技術」──CRISPR–Cas9),基因改造日益方便,估計生物科技將隨之愈趨流行。
基因改造三文魚在 1995 年開始入紙申請批核,20 年後終獲 FDA 核准上桌,卻受市場冷待,有大型批發商就表明不會進口。動物研究員 Alison Van Eenennaam 表示,加速生物成長其實並不那麼驚世駭俗,既非首例亦不會是最後一次,審批毋須等足廿載。「高速成長三文魚就只是一條成長高速的三文魚。」她認為,政府應以科學實證為審核標準,而非因循規程,如此既可促進效率,又可確保食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