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霆:恒大模式——冠軍是工具,不是目的

A+A-
圖片來源:flickr

世界球壇冬季轉會市場最高轉會費的紀錄,於近三星期便刷新了五次,當中四次涉及中超球會,現時的「標王」是江蘇蘇寧的泰斯拿(Alex Teixeira)。新一季中超球星如雲,不乏拉美尼斯(Ramires)等當打球星。這一切轉變源自恒大集團以足球為切入點的經營策略。恒大模式引起其他企業仿效,於中國球壇一石激起千重浪。

恒大地產集團於 2010 年收購中甲廣州隊,易名廣州恒大。其後,不斷斥鉅資聘請著名教頭、收購歐洲頂級聯賽球員,再配合本地常規國腳為班底,並以可觀獎金作奬勵,使其於六年內先後創下升上中超、五奪中超冠軍及兩奪亞冠盃等佳績。

圖片來源:flickr
圖片來源:flickr

企業投資足球宣傳品牌並不罕見,但每年投入逾五億的燒錢模式,使球隊難以達致收支平衡,故常被垢病為「土豪」及「不務正業」。然而,恒大模式包含著燒錢、協同營銷及分拆三部分。燒錢令球隊於短時間內做出成績,並獲得亞洲及世界球壇關注,才能借球隊品牌為其下業務營銷。

2013年,礦泉水品牌「恒大冰泉」於亞冠盃決賽日正式推出,品牌亦印在球隊的決賽球衣胸前位置。恒大奪冠,恒大冰泉亦被譽為「冠軍之水」,先聲奪人。其後,恒大冰泉更利用球隊網絡,成為拜仁慕尼黑在中國的官方指定飲用水,把品牌推向歐洲。短短數年內,恒大冰泉已成為國內高端飲用水的領導品牌之一。

2015年,再次打入亞冠決賽的恒大隊不惜違反與東風日產的廣告合約,重施故技,把即將推出的品牌「恒大人壽」印上決賽球衣。事後,球隊雖面臨訴訟及亞洲足協處分,但品牌已透過直播盡收宣傳之效。結合足球的營銷模式,比電視廣告划算,而恒大忠實球迷亦很可能成為其下品牌的客戶。

根據恒大集團 2014 年年報,該年營業額約 1,114 億人民幣,總資產逾 4,700 億人民幣,這種增長與足球營銷不無關係,而球隊的虧損相對於此只是九牛一毛。

球隊有了知名度及固定收入後,便進行分拆。去年,集團把球隊分拆出來,引入淘寶為股東,以恒大淘寶之名上市,成亞洲首間上市球會。分拆能使球隊透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亦大大提升了市值。通過分拆,恒大於中港股市皆有業務上市,逐漸打造其「恒大系」企業王國。

投資足球合乎國策,能享受政策優惠,包括較易取得地皮。以位於清遠的恒大足球學校為例,恒大於校園附近建有大型旅遊度假區。況且,國家隊成績不濟,透過參加世冠盃走進世界舞台的恒大隊已被中國球迷黃袍加身。體育結合政治及民族主義,地方政府與恒大關係必然更加緊密,恒大模式必更有助企業發展。

問題是,這種模式造就了球市及球員身價的泡沫,一旦中國經濟加速下行,企業業務萎縮,球市必定無以為繼。球星四散,球會青黃不接,難有佳績。球市及球員身價進一步萎縮,這個足球夢又何去何從?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干諾道中是筆者辦公室的所在地,亦是一條貫穿香港政經中心的街道。筆者希望藉此專欄「妄議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