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去年曾到過日本關西旅行,從位於京都的二條城到位於大阪的天王寺、大阪城,相信都會看到鋪天蓋地的「大坂之陣」400 周年紀念活動。400 年前,正值戰國末期,以德川家康為首的德川軍,舉兵攻打大坂城,豐臣秀吉之子豐臣秀賴則聚集大批浪人,合成豐臣軍頑抗。「大坂之陣」在歷史上又分為「大坂夏之陣」和「大坂冬之陣」,不少人初時有誤解,其實是大坂冬之陣首先爆發於 1614年(慶長十九年),最後雙方議和,夏之陣隨後發生在 1615 年(慶長二十年),以豐臣家滅亡告終。真正戰況激烈的,其實是「大坂冬之陣」,公認為此戰關鍵人物的,正是今年新一輯大河劇「真田丸」裡面,由堺雅人所飾演的主人公真田信繁。
說到真田信繁,香港人可能有點陌生,但其實在「真田丸」的角色清單上,真田信繁的名字後面還加了「幸村」兩字,是的,說到真田幸村,大家便肯定熟悉得多了。甚至乎,現在到訪當年真田信繁戰死的大阪安居神社,碑上都是刻著真田幸村四字。當然,「幸村」並不是像「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人物般為真田信繁的字號,事實上,現在一般都相信於真田信繁在生時,雖然姓氏改了好幾次(包括武藤、武田、真田和豐臣),卻從未有過幸村之名。
真田幸村這名字充滿了傳奇,相傳最早乃見於江戶時期的小說「難波戰記」(難波即時現在大家去大阪旅行必定打卡的購物熱點,也是 AKB48 姊妹團 NMB48 的根據地),畢竟是曾在大坂之陣幾乎把德川家康迫到自殺的第一勇士,不難想像,在德川幕府期間,對真田信繁英勇事跡的記載乃是禁忌,當真隨時有「被消失」的危險,因此化名處理是為一個巧妙手段。
從那時代直到今時今日的同人創作、二次創作,真田信繁有過數之不盡千奇百怪的化名,唯獨「幸村」一名則大受歡迎,甚至比其本名真田信繁更出名,而背後故事也極耐人尋味,原來兩字都是大犯德川家的忌諱。「幸」字本乃真田家的通名,其父真田昌幸、祖父真田幸隆和兄長真田信幸,都有此一幸字。話說在關原之戰中,真田信繁和父親昌幸支持西軍石田三成,而兄長信幸則支持東德川家康。西軍大敗,信繁父子本應問斬,信幸以性命為父弟兩人求請,並改名為真田信之,避去「幸」這一諱字。真田信繁和父親終於免去一死,流放九度山。至於十多年後,真田信繁復歸豐臣家,於大坂之陣力挫德川軍,都是後話。
至於幸村的「村」字,傳聞更多,最引人入勝莫過於妖刀村正之說。村正一族乃是當時名滿天下的刀匠,其鑄刀具皆以村正為名,在江湖上早已流傳是吹毛斷髮的名器,也是德川家康最痛恨的名字,因為家康的祖父、父親和長子都分別死於村正刀下,妖刀之說也由此而來。有說真田信繁在大坂之陣所用的兵刃也是名刀村正,無論是真是假,作為德川家康一統霸業的最後一顆剋星,真田信繁被後人稱為幸村,正正是瞄著德川家康而來的,更添這段戰國末代悲歌的戲劇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