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傳媒報道,香港多個陸路難及的海灣佈滿垃圾,塑膠廢料不計其數,危害自然生態。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更加警告,假若污染問題持續,預料至 2050 年,若按重量計算,海洋中的塑膠垃圾或比魚加更多爛膠佔領汪洋,或已非天方夜譚。
年增 800 萬噸
WEF的報告指出,現時大海內的塑膠垃圾估計逾 1 億 5,000 萬噸,並以每年至少 800 萬噸的速度增加,而估計往後 20 年內塑膠生產量將會翻倍,至 2050 年更會高達 11 億 2,400 萬噸,流入大海的塑膠數量亦會上升,從現在每分鐘傾倒約 1 卡車的塑膠增至每分鐘 4 卡車,恐怕屆時在海中每 3 噸魚就有 1 噸塑膠垃圾,比例之高令人心寒。
塑膠垃圾隨水飄浮,不但有礙觀贍,更嚴重影響經濟,聯合國就曾指出,每年塑膠污染導致捕漁、船運及旅遊等行業損失至少 130 億美元。另有科學研究指出,塑膠流入大海,所釋放的化學物質被海魚及貝類吸收,人類若食用這些海鮮,或會令毒素積聚體內。
減少塑膠垃圾縱是治本之法,但說易行難。塑膠最常用於包裝之上,佔總生產量的 26%,循環使用率卻僅得 14%,造成棄置量有增無減。WEF 促請各國採取行動,改善垃圾收集設施、推廣可重覆使用的包裝、鼓勵市民收集塑膠廢物作循環之用。但改變難在朝夕之間,能否超前污染的步伐,仍是未知之數。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21 歲荷蘭青年 Boyan Slat(圖右)就提出名為「Ocean Cleanup Array」的構思,在海上設置漂動圍欄,將隨海洋環流移動的塑膠集中起來,方便從海面抽出再送往陸地,作循環使用或無污棄。Slat 藉此意念成功網上集資 220 萬美元,今年將於日本對馬島附近海域正式試行,期望憑 2,000 米長的漂動圍欄,在 5 年內收集 725 萬噸塑膠,更稱轉售這些廢料可賺 5 億美元,遠高於運作成本,絕對有利可圖。
如今本港荒島遍佈爛膠,政府部門聲稱難以清理,Slat 大可考慮將計劃延伸過來,或可賺個盆滿缽滿,既方便又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