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輛汽車碰上交通意外的時候,會自動犧性司機及車上的乘客,你會登上這輛汽車嗎?相信大部分人也會回答「不會」。但這道看似世界上最愚蠢的問題,卻主宰了人類未來交通發展的方向,起碼它是近年火紅的自動車到底能否在公路上合法行走的第一個難關。
大約11年前,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 在崎嶇不平的沙漠舉辦了第一屆自動車大挑戰,不過當年沒有任何一架自動車能夠完成 240 公里的賽事。三年後,賽事移師到人口稠密的加洲城鎮,冠軍隊伍以時速 22.5 公里奪得 200 萬美元的獎金。
一路走來,當年參加 2005 年自動車大挑戰的史丹福大學隊,有 15 位工程師加入了科技巨頭 Google 開發自動車項目,寶馬、奧迪、日產等傳統汽車品牌都紛紛加入這個日趨成熟的產業,當然少不了現實版 Ironman Elon Musk及他的 Tesla S。自動車並不是大公司才有資格玩的遊戲,一些新創公司主力開發某些關鍵技術,例如幫助駕駛者的感知和判斷的 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t System)產品,其中一項應用就是透過車上的鏡頭監察司機的眼球轉動情況,如果司機過於疲累或者曾經飲酒,汽車會以聲音發出警告,嘗試喚醒司機;在緊急情況甚至可以奪取司機的控制權,以免釀成交通意外。來自中國的中天安馳是這類型公司的佼佼者,更在 2013 年奪得了全球安卓開發者大會的獎項。
自動車最基本的原理是利用 GPS 衛星定位、車上的雷達裝置及超聲波感應器,去判斷汽車位置及周圍環境的阻礙物位置。其基礎技術並非武林絕學,早前便有黑客 GeoHot 單人匹馬在一個月內研發出可於高速公路行走的自動車,但誠如 Tesla回應,要做到 99% 安全相對容易,困難的是做到 99.9999% 安全。自動車產業背後,仍有很多未獲共識的問題。
理論上,當全世界都使用自動車,交通意外必然大大減少。要走到這一天,首先是自動車必須普及,而要它普及的第一步則是各地政府都容許自動車行駛,並有完善的法例及配套(例如保險、監管)。可是,法例問題才是自動車於世界各地奔馳的最大挑戰,例如香港政府就不通過 Tesla Model S 的半自動駕駛功能,車主要還原系統才能合法行駛。
另一個問題是消費者是否願意購買。有人嘗試回答文章開首的問題,例如系統可以視乎汽車上的人數、乘客年齡改變緊急情況的決定,這些討論卻衍生出更複雜的道德問題。雖然自動車很安全,總會有發生意外的時候,如果自動車最後會選擇殺死車上的乘客,會有消費者願意購買嗎?相反,如果自動車會選擇犠牲路人,交通法例又會否容許?
反對自動車發展的 MIT 工程歷史學教授 David Mindell 認為,很多高科技系統都未臻完美,就像深海探索一樣,即使有了無人駕駛的潛水艇,依然需要潛水員收集有用的資訊。汽車應該是實現人類指令的工具,而把性命交由 Google 、Tesla 這些大公司更不是合理的做法。到底人類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多時間,連交通時間也要用來工作、學習?不再握著方向盤,那麼駕駛還有甚麼樂趣?看來自動車業界發展硬技術之餘,更應帶領社會討論及檢視這些反面意見,讓大眾對自動車更加放心。